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蓝皮书》发布!能源互联网技术已获长足发展
来源:管理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2日

10月15日,2020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暨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全体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此次大会以“发展能源互联网,推动数字新基建”为主题,设置了开幕式、主旨报告、成果发布、组群学术分论坛等多个环节,开启了一场能源互联网行业的“硬核”盛宴。

会议期间发布了《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分别从能源互联网的“价值体现”“实现手段”“物理基础”三个层面,对其涉及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实践应用以及机制模式等进行了全面阐述。《蓝皮书》指出,如今,国家《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仅4年有余,国家能源局启动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仅3年多,能源互联网技术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就已获得了长足发展。

总结:多技术角度阐述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据了解,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发展新形态,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和手段。在我国能源革命战略的指导下,能源互联网通过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高度融合,实现能源产业全链条的协同优化和价值再造,将互联网技术与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市场深度交叉,已成为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之一。

据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介绍,为推进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战略部署,巩固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阶段性成果,2019年,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及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编制并发布了《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白皮书》;2020年9月,在国家能源局指导下编制了《2020年国家能源互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在发展报告的基础上,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又编制了《蓝皮书》。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康重庆发布《蓝皮书》。

记者梳理发现,《蓝皮书》分为创新能源运营模式与技术平台、信息物理能源系统、多能融合能源网络三个篇章,从多个技术发展的角度,总结了目前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如在“能源互联网交易技术与平台”章节中,《蓝皮书》指出,由于电力系统能够有效实现与其他能源的转换融合,因此电能在能源互联网中占据核心能源的位置。未来电力系统将形成以互联大电网和主动配电网为枢纽,通过与气、热、冷、交通等多种能源网络相互连通,实现横向多能源互补和纵向“源—网—荷—储”协调的耦合系统。《蓝皮书》同时明确,传统的电力、热力、天然气等各种形式能源系统,在规划、运行等方面几乎都是彼此独立的。要实现能源互联网交易这一综合性目标,就需要探索多能源协同的交易模式,通过供需关系以及价格激励,以市场的方式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阶段,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成熟的电力市场,我国也正在加速推进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初步建立了电力市场体系,这为能源互联网市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愿景:形成可持续的城市能源发展利用模式

能源互联网是能源行业的新兴概念,对于大数据区块链等热门词汇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此次《蓝皮书》也有所着墨。

如对于大数据技术《蓝皮书》指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行业的技术基础、组织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向着建立更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模式的目标前进。能源互联网正是这种理念的衍生品之一。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互联网及其他前沿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与天然气网络、交通网络等紧密耦合而形成的复杂多能流系统。在大规模复杂网络系统和海量分布式资源融合的背景下,能源互联网具备采集终端众多、数据来源广泛、各类数据之间交互频繁等特征。因此,其中蕴含的数据规模和多样性程度已远远超过传统电力系统,也正是通过这些海量数据,能源互联网能够实现行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对此,康重庆也分析,电力行业的大数据本身很复杂,扩展到电、热、气等能源系统中,也使得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这其中包括了数据模型定义、数据驱动技术、顶层应用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多种技术日趋成熟,也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愿景,康重庆总结道,能源互联网将以服务城市发展为核心,实现城市能源运行优化、联合运营,形成可持续的城市能源发展利用模式,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能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当然,由于能源互联网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技术发展方兴未艾,蓝皮书仅总结了当前代表性技术的进展,而并未覆盖能源互联网领域的所有技术。康重庆表示,希望蓝皮书的发布能够凝聚各界对能源互联网的共识,从能源可持续发展角度,从清洁可再生能源更多利用角度,从能源数字化转型角度,能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另外,也希望更多人参与能源互联网建设事业,推动能源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白宇

编辑:陈晨

校对:郭志宏